原標題:陳毅之子陳小魯追悼會今日在海南舉行
法制晚報·看法新聞(記者王瑞文)今天上午十點記者從陳小魯多名生前故友處獲悉,陳小魯追悼會于今日在海南三亞舉行。
陳小魯系開國元帥陳毅次子。公開報道顯示,其于2018年2月28日在海南三亞,因急性大面積心肌梗死去世,享年72歲。
公開簡歷顯示,陳小魯,1946年7月生于山東,曾為北京第八中學1966屆高中畢業生。196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,后任解放軍第39軍244團政治處主任,F為博時基金管理有限公司、江西長運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。
相關新聞
最新消息:陳小魯先生告別儀式,今天上午10點在三亞海棠灣301分院舉行。
陳小魯妻子粟惠寧、兒子陳正國、兒媳李斐妍;陳小魯的大哥陳昊蘇率弟弟妹妹家人,出席了告別儀式。
告別大廳正面,高掛著“親愛的小魯永遠在我們心里”橫幅。大廳的前方,擺放著陳小魯的親人們敬獻的花籃,四周是生前好友敬送的花圈。
陳小魯生前好友、發小從全國各地趕來三亞,出席了今天的告別儀式。
陳小魯骨灰運返北京后,可能會在京舉辦一次悼念活動。
習遠平慰問陳昊蘇、粟惠寧
陳小魯生平
親友悼挽
悼小魯
游子遠行不顧家
春風二月竟摧花
情懷家國誰言老
浪跡河山向遠涯
陳昊蘇2018年3月1日
3月3日,陳昊蘇、粟惠寧感謝到三亞送小魯最后一程的朋友們
陳小魯先生千古
為兵敢衛道,為民敢問國,直諫敢掛冠,一躬終成大丈夫。
位卑不低眉,位尊不仰臉,謗譽不存心,清濁自分真人杰。
諸好友哀悼:馬曉力,王小魯,王彥君,石小敏、衣錫群、劉澎、米鶴都、周大力、羅點點、楊冠三、高山、唐欣、翁永曦、秦曉
2011年在香港召開米鶴都主編的《紅衛兵時代風云人物》一、二集發行活動及《回憶與反思》口述史叢書研討會,前左1陳小魯
送陳小魯
陶海粟
父子困厄兩浮萍,
幸得首輔送溫情。
驚風暖雨非所待,
將府柴門自不同。
西糾功罪無定論,
安邦是非有疑聲。
最憶白首鞠躬日,
勝卻一生財與名!
寫于2018年3月1日
陳毅元帥全家福
送別小魯
羅點點
小魯忙,不在北京的時候多。可他是我們生前預囑推廣協會的會長,好多事得找他。所以,約時間成了我找他的常態。他會告訴我:什么時候他會去哪兒,然后什么時候回。這回走的時候是說去三亞過春節,一家子都去,可是沒說什么時候回。
小魯啊,小魯!真沒想到!你怎么能一去不回了呢?
往事歷歷在目。2006年,幾個人說笑,不知為什么就說到死在醫院里太辛苦,渾身插管子,生不如死。不如弄個不插管俱樂部,比賽一下誰到時候不插管或者少插管。復興醫院院長席修明是大家的朋友,又是位重癥搶救專家,大家就說到時候去他那兒,在他管的重癥監護室里,已經允許臨終病人和家屬做這種理智和文明的選擇。
2017年夏,陳小魯等人看望杜老
后來知道其實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對這種選擇都有很成熟的做法,就是通過填寫一份叫做“生前預囑(LivingWill)”的文件,保證臨終病人按照自己的愿望離世。它不是安樂死,倫理和法律上沒那么多障礙,所以比較容易被各種文化背景的人接受。我想干嗎不把這種方式介紹進來,讓人們在生命末期保持尊嚴的愿望多一個選擇呢?那時侯沒什么錢,想來想去弄個網站傳播觀念是最經濟的。我跑到小魯家里跟他說這事,希望通過他的影響力把這事做起來。沒說三分鐘他就說:好,一起做。
于是就有了后來的“選擇與尊嚴”公益網站,網站建設全靠志愿者勞動,幾乎沒花錢。再然后小魯帶著我們一撥人先后去中國臺灣地區和日本考察?疾鞂W習自己付食宿費是那時侯他定的規矩,我們堅持至今。再然后成立了生前預囑推廣協會,大家選他當了會長。協會不久推出供中國大陸居民使用的生前預囑“我的五個愿望”文本,建了生前預囑注冊中心。再后來我們又獲得了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的支持。韓啟德副主席帶領全國政協委員開展的全國調研,為2016年全國政協召開第49次推進安寧療護工作雙周協商座談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再然后,政府有關部門發布一系列文件、規范和標準。緩和醫療和安寧療護工作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全國范圍內熱烈展開……
要說小魯作為會長帶著我們干了多少事一時半會說不完。反正生前預囑、緩和醫療、安寧療護這幾件事原來咱們這兒沒有,現在都有了。大家說:沒有小魯會長怎么會有今天這個春風拂面的局面?
小魯走的太突然。痛心和驚惶中,我們匆匆在網上建了陳小魯先生紀念堂。僅僅一天,就有上萬人關注,幾千人留言獻花。我覺得這些人與小魯會長未必相識,猜他們都是些普通人,最大共同點可能只是希望能盡量無痛苦和有尊嚴地走完人生旅途。他們可能是熱心公益的志愿者、臨床醫生、患者或家屬,也可能不是。重要的是他們的悼念讓我看到協會理念:讓更多人知道,按照本人意願,以盡量自然和有尊嚴的方式離世,是對生命的珍惜和熱愛。正在深入人心。
陳小魯與父母兄妹
小魯辭世,朋友痛心。討論挽聯時,有一句引起爭論,“……民能問國,忠能直諫……”有位大哥提出不喜歡這個“忠”字,我卻覺得小魯頗有天下為公的家國情懷,一時激動,就說“建議不改,小魯大哥身上有忠啊,我們都有,雖然都不喜歡。”聽了這話,那位大哥正色道:“點點,我沒有那個意義上的‘忠’,小魯也看不出來。”我一時語塞,悶聲不響了。
此時此刻,我想起了前些時候的事。小魯曾因為一些奇怪原因在上海耽擱了許久。年前回京大家給他接風,席間小魯如往常一樣舉止從容,談笑風生。大家都擔心他有壓力,我也擔心。席散了回家路上就剩我倆,我趕緊問他:心情會不會不好?他說:不會。又問:會影響睡眠嗎?他說:不會。再問:會影響胃口嗎?這回他笑了,說:呵呵,不會啊。永遠難忘!說這第三個不會的時候,他眼睛望向我,讓我一清二楚地看到,一張坦蕩真誠的面孔上,一雙無比清澈的眼睛里滿含笑意。
我即刻無保留地相信了他的話。有這樣一張面孔和這樣一雙眼睛的人,怎么會在乎那些荒謬和煩惱呢?在這個意義上,我同意了那位大哥的話。小魯一生磊落,早做到榮辱不驚,超越一切庸常。忠誠這樣的笨詞早就配不上他了。唐欣說小魯是他“認識的最少有‘救世主情結’的人,他真的只把自己當成一個普普通通的人。他是我見識過的,少有的、能明白并實踐‘人權精神’的人……”我亦深以為然。
有朋友說,小魯辭世讓我和生前預囑推廣協會“突然失去了一位能信任、夠分量、特樸實、有魅力的會長,可是前面的路還很長……”他說得當然不錯。但我又想到,小魯生前已經數次說他年逾七十不適合再當會長。雖然大家一致挽留他,但我心中卻一直有些同意。我覺得雖然小魯的影響力和個人魅力無人可比,但誰都不是常青樹。
陳小魯探望病危的父親
一項公益事業是否有生命力當然與領頭人好壞有關。但我相信,生前預囑推廣工作一定會在現代生活方式變化的大背景下日益繁榮。協會的年輕人在成長,協會的專家委員會在壯大。小魯的突然離去,反而讓我感覺到蘊含在這項事業中的勃勃生機。他不在和任何人的在或不在,都不會使這項由他開創的,關乎每一個人生命質量的大事停滯不前。
我這么想,是小魯教我的,他說“我這個人也無足輕重,就是瀟灑一點,追求自由的人格,僅此而已”。我覺得自己真的學到了。現在對我來說,要瀟灑,要自由人格,要僅此而已,比什么都重要!
有一回和另外一些朋友談死。坐中王朔說了一句話至今讓我深刻。他說:“要是真有那邊兒,說不定不錯,至少比這邊兒強。”
認識小魯的人都知道他走路快,這回他又先人一步地去了那邊兒。雖然我仍然希望能在微信中看到他告訴我何時回來的消息。但是想到那邊兒已經有小魯大哥在,就覺得很溫暖,甚至有點向往。沒準真跟王朔說的似的:
“那邊兒不錯,至少比這邊兒強。”
2018年3月3日于北京
寫于陳小魯追悼會舉行前日
陳小魯就這樣騎自行車穿行在北京的大街小巷
音容宛在
陳小魯訪談
《晚來的道歉》
2014年
《推廣生前預囑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