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為紀洪奎(右二)在泗洪縣龍集鎮洪湖村看望其結對幫扶的貧困戶。(資料圖片)
原標題:“我們不去得罪人,誰去得罪人”
他是同事眼中的“活字典”,23年堅守在執紀審查一線,主辦大案要案200余起,點子多辦法活;他是群眾眼里的“鐵包公”,組織查處侵害群眾利益問題300余起,為群眾挽回直接經濟損失5000余萬元。他,就是江蘇省泗洪縣紀委副書記、縣監委副主任紀洪奎。
2017年9月,紀洪奎被中央紀委等授予“全國紀檢監察系統先進工作者”榮譽,成為當時江蘇省唯一獲此殊榮的個人。面對嘉獎和榮譽,他卻謙虛地說:“我只是一個普通人,沒有驚天動地的業績,只是憑著做人的責任和良知,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。”
從教書育人的“書生”到治病救人的“老紀檢”
中等身材,面龐白皙,說話溫文爾雅,書生氣十足,這是紀洪奎給不少人的第一印象。
其實,紀洪奎原本就是一名“書生”。1992年,從師范學校畢業后,他就當上了一名中學教師。1995年底,一個偶然的機會,他進入了紀檢監察系統,從此一干就是20多年。
從“書生”到“紀檢監察干部”,紀洪奎覺得既有相同又有不同,相同在于都是做人的工作,而不同則是從“教書育人”變成了“治病救人”。
懲前毖后、治病救人是紀檢監察工作的一貫方針。在紀洪奎看來,查辦一起案件最重要的不是把人“辦進去”,而是要使當事人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讓更多的人受到教育。
紀洪奎曾面對過一個“固執”的審查對象。這名曾經的鄉黨委書記非常要強,縣領導找其提醒談話時,她當場哭鬧,并喝下了事先準備好的農藥。
紀洪奎主動接下了這個案子,和同事們在醫院輪流陪護了54天。不僅為審查對象過生日,與她一同回憶入團入黨的往事,聊起昔日流血流汗干事業的歷程,還為其詳細解釋紀律條文,帶她重溫黨章和入黨誓詞。審查對象的心結逐漸打開,對紀委工作人員也不再一味排斥。
在出院后接受組織審查的3天里,該名同志對其放縱自我、鑄成大錯的種種過往追悔不已。一場設想中劍拔弩張的“攻堅戰”消弭于無形。事后,她還專門感謝紀洪奎,讓她及時認識到自己的錯誤,沒有造成更壞的結局。
紀洪奎常說,不能讓紀律審查的代價白付,對極少數黨員干部違紀問題的處理要達到查處一案、教育一片、規范一類的效果。
2017年,泗洪縣紀委開展專項行動,整肅非法采砂領域存在的涉黑涉惡“保護傘”問題。紀洪奎帶領同事對縣水利系統7名干部進行紀律審查,在審查過程中,他敏銳地注意到“吃點拿點不算事”等思想在縣水利系統較為普遍。
為了讓更多的黨員干部把自己擺進去,從典型違紀違法案件中吸取教訓,紀洪奎帶領同事編印了受處分黨員干部懺悔錄和警示教育片,并組織召開專題警示教育大會、旁聽庭審活動。一系列活動對縣水利系統黨員干部產生巨大觸動,10余名黨員干部主動向組織說明違紀問題。
是什么力量能讓紀洪奎堅守20多年不動搖?每談及此,紀洪奎總是說:“沒想過多少,就是憑著對工作的執著走到了現在,既然選擇了這個職業,自當勇往直前、無怨無悔,只求無愧于組織和人民,無愧于天地良心。”
從“新兵”到專啃硬骨頭的“多面手”
“我們不去調查誰去調查,我們不去得罪人誰去得罪人,咱們干的就是得罪人的活。”紀洪奎常常這樣告誡周圍的同事。泗洪這座蘇北小城本就不大,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,不是親戚就是朋友,親情友情交織,辦案難度可想而知。
2014年,根據群眾舉報,某水利站站長因嚴重違紀被縣紀委立案審查,紀洪奎是該案分管領導。巧合的是,該站長與紀洪奎是同一個小區的鄰居,平時兩家還偶有走動。
審查期間,該站長的妻子幾乎每天都要到紀洪奎家里哭訴一番,請他幫忙通融一下。為了避免干擾,紀洪奎盡量不回家,吃住在審查場所,并讓妻子配合做好照顧和安撫鄰居的工作。后來萬不得已,他只能選擇了搬家。
最終,該站長被開除黨籍、開除公職,并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。兩家人也從往日的近鄰變成了“陌路人”。
不久,站長的妻子患病住院,紀洪奎和妻子幾次去探望。人心換人心,該站長的妻子心結慢慢解開了,“走到這一步是他咎由自取,我不怨你。”
“辦案這么多年,我深有體會,紀委辦案越往基層壓力越大。”紀洪奎坦言,“基層圈子小,熟人多,人情干擾嚴重,必須要有堅如磐石的原則性。”
在參與審查宿遷市某區委原常委榮某案件中,由于榮某社會關系復雜,說情、打招呼甚至直接恐嚇的人非常多。“那段時間幾乎每天都會有人打聽案件進展、幫助說情,辦案的壓力和阻力特別大。”如今提起這件頭疼的案件,紀洪奎還會苦笑。
紀洪奎和同事們沉下心來,排除干擾,為了找一個關鍵證人,他帶領調查組同志在常州、南京等地蹲點守候了28天。經過近兩個月的內查外調,終于查實了榮某挪用公款1000余萬元、受賄400余萬元的違紀違法事實。從此,關于此案說情、指責、施壓的電話再也沒有了。
紀洪奎記得,自己剛進入紀檢監察系統的時候“兩眼一抹黑”,經常為弄懂一個概念花很多的功夫。然而也正是本著這份忠誠和執著,紀洪奎從一名“新兵”,逐漸成長為專啃硬骨頭的“多面手”。許多急難險重的任務,領導常常第一時間想到他。
2018年1月5日,泗洪縣監委正式掛牌,紀洪奎當選監委副主任。4月,宿遷市醫學會秘書處周某涉嫌嚴重違紀違法,接受紀律審查和監察調查。接手這個“燙山芋”的,還是紀洪奎。
如何在法治框架下運作,讓監察調查程序合法、證據有力,紀洪奎和同事們沒少費心思。“實地搜查要事先準備好搜查文書,拿不準的問題集體研究……”訊問過程中,紀洪奎對法律方面的程序要求細致入微;取證過程中,更是對一線紀檢監察干部千叮嚀萬囑咐。
紀洪奎是個有心人,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,逐漸摸索出一套獨特的辦案思路和工作模式。他牽頭研發了問題線索“一鍵通”管理系統,推動建立了“四庫三聯”等工作機制,還探索實施審查突破“四步四心”工作法和辦案安全預警制度,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肯定。
從“硬漢”到群眾身邊的“貼心人”
紀律是鐵,必須鐵面無私;感情是“潤滑劑”,能給人以溫暖與真情。
在侵害群眾利益的違紀違法人員面前,紀洪奎就是“硬漢”,鐵面無私,動真碰硬。在群眾眼里,紀洪奎又是身邊的“貼心人”,忠誠履職,一心為民。
在龍集鎮田集村走訪時,村干部指著一處低矮的房屋告訴紀洪奎,里面住著兩位70多歲的老人,是典型的“空巢家庭”,生活十分困難。看到這一場景,紀洪奎的眼睛濕潤了,他當即決定將老兩口作為自己的結對幫扶對象,個人出資為老兩口安裝了固定電話,并承擔每月費用。此后,每次下鄉到龍集鎮以及逢年過節,紀洪奎總要登門看望老人,噓寒問暖、送錢送物。“他這么忙還經常來看我們,就是親兒女也很少這樣的。”兩位老人動情地說。
聽到有的紀檢監察干部習慣把一些老上訪戶稱作“纏訪戶”“鬧訪戶”,紀洪奎提出嚴厲批評:“以后不允許這么說,群眾找我們是對我們的信任,他們三番五次地找我們,我們首先應該反思,是不是我們的工作沒有做到位。工作做得好不好不是自己評判的,老百姓說你好,你才是真的好!”
你把群眾當親人,群眾就會把你當自己人。紀洪奎的付出,群眾看在眼里也記在心里。
“這次來,你們必須要給我一個答復……”2015年的一天,一名身患殘疾的老上訪戶找到紀洪奎,情緒非常激動。“您老人家不要著急,坐下來慢慢說。您放心,我接手了就一定會負責到底。”紀洪奎一邊安慰老人,一邊給老人倒開水。待老人情緒稍微穩定后,他認真翻閱老人反映村會計貪污公款問題的舉報材料,承諾一定會調查清楚。
第二天,紀洪奎就帶著工作人員進村入戶開展調查核實工作,最終查實村會計冒領12.2畝種糧補貼款問題。問題查實后,紀洪奎主動上門反饋情況,老人緊緊抓著他的手說,“老百姓就需要你這樣實實在在的干部!”
紀洪奎的老家在外地,家中父母年事已高,身體又不好。“常回家看看”,對他來說是挺奢侈的一件事。好不容易抽空回去看一次,父母都很激動,但見面卻說:“男人要把事業放在第一位,你是一名黨員干部,更要以工作為重,不要有事沒事就往家跑,打個電話就行。”
談起丈夫,紀洪奎的妻子既心疼又滿足,心疼的是自己的丈夫因為長期超負荷工作患有偏頭痛、失眠等毛病,每次出差久坐,腰椎間盤突出都折磨得他滿頭大汗;滿足的是丈夫對家人的那份責任和摯愛,每次辦完案回家,紀洪奎總是抽時間陪妻子散散步、陪老人聊聊天、關心關心兒子學習,忙里忙外,恨不得把自己不在家的時間全補上……
用行動詮釋奉獻,用擔當踐行承諾。這,就是紀洪奎。